【澳門】人民幣不設補水?小紅書女遊澳門見店舖告示不明意思 網民即解謎
香港、澳門與內地使用不同貨幣,3地居民未必會攜帶不同貨幣到不同地方消費。最近有小紅書女用戶發文,表示早前到澳門遊玩,其間在某食店看到1張告示,表示「現金港幣和人民幣不設補水」,她困惑何謂「不設補水」,故發文向網民求教。其後有網民留言解釋,「1:1坑妳,差價當手續費不找錢」、「1:1 不兌換匯率差」,原來是港元和人民幣兌澳門元的匯率較高,但顧客如使用該兩種貨幣結賬,都是以1:1換算。
食店收港幣及人民幣但「不設補水」
該名女子在小紅書以「家人們 急!」為題發文,又上傳1張在1間店舖外拍攝的照片,顯示該店在門外張貼着告示,寫明「現金港幣和人民幣不設補水」。樓主對店方的告示感到困惑,直言「有沒有(人)知道這個不設補水是什麽意思」,並指自己是在店內用餐到一半才看到告示。
網民直言店方「坑錢」
帖文引來不少網民回應,紛紛留言解釋店方的意思是顧客使用港幣或人民幣付款,他們不會因應匯率而為價差作找續,「就是妳給什麽幣種都按顯示面值,簡稱給mop,別讓商家坑妳錢」、「就是不補匯差的意思」。
另外,部份網民就建議樓主到支援電子支付的店家消費,「妳直接刷zfb(支付寶)和WeChat就ok啦」、「我就兌了100人民幣,然後其他所有的消費支付寶出」,有人則指自己曾到澳門旅遊,發現許多地方都有同樣做法,雖接受人民幣和港幣,但不會補回匯率差,「之前去澳門,在taxi那都付了不知道幾個1:1了」。
電子支付盛行,但不同貨幣的匯率卻會令實際支付金額有差異。早前有內地女子在小紅書發帖,大呻「香港給我幹懵了」!她表示日前於香港餐廳吃飯後選擇以微信支付151港元(約140人民幣),本以為是按實時匯率計算扣除賬戶內的人民幣,沒想到被店家按銀碼收取了151元人民幣(約162.6港元),即較實時匯率貴,事後自覺吃虧,於是發帖提醒其他內地旅客小心提防「踩雷」。
不過,有網民認為餐廳將以同樣銀碼去收取人民幣的做法正常,「香港是人民幣1比1」,不少店舖都會張貼告示說明,認為可能是樓主沒有為意。
樓主慘呻:踩雷的買個教訓
該名內地女子在小紅書以「香港給我幹懵了」為題發帖,指上今年7月19日在香港某連鎖粉麵餐廳的旺角分店用餐,叫了3份食物,包括走地雞飯、肥牛飯及牛雜河,總共為151港元。她詢問店員以確認餐廳接受微信支付後,便打開付款碼的手機畫面,打算付款。
不過,店員未有掃瞄樓主的付款碼,而是展示了收款碼供樓主掃瞄。其後,樓主掃瞄付款,卻發現手機並未跳出「人民幣港幣匯率轉化」的提示畫面。在她離開餐廳後才意識到,原來餐廳收取了151元人民幣(約162.6港元),「出來了才反應過來啊,又不好意思回去」。
事後她將收據上傳到小紅書,又留言表示「家人們這事我知道了,10多塊就當我幫可能踩雷的買個教訓,大家注意換匯就行」。
網民:香港是人民幣1比1
帖文引起網民討論,有人認為樓主應該即場告知餐廳,並重新按匯率付款,「應該衝進去讓她退給你重新支付」,亦有人表示「如果是商家掃你的碼,就是自動轉換;如果是你掃商家的碼,就是輸多少付多少,沒有轉換的。之前在澳門試過一次」。
另外有網民就提醒香港有些接受人民幣交易的商店會張貼告示,說明採取港元與人民幣「1:1」匯率,以人民幣付款的話變相比原來價目更高,故付款前要特別留意,「香港是人民幣1比1」、「支付前要留意看看」。
資料來源: 香港01